全球首份B肝抗藥性調查 台灣追蹤好


檢查後才換藥  


自費做病毒量篩檢增控制率


2008年07月31日蘋果日報







合成照片 我都很配合醫師做檢查喔!(設計對白)圖片: 1 / 1




感染B肝病毒在使用抗病毒藥物後3到6個月應接受病毒量監測,看抗藥性、治療結果,不過台灣此技術今年才通過衛生署核准,所以自費做檢查的比例低於中國和泰國。


台灣醫師會以病毒量檢測加肝功能檢查決定是否換藥,高醫肝膽胰內科醫師余明隆表示,以長期追蹤來看,做肝臟超音波、血中甲型胎兒蛋白指數、肝穿刺檢查有健保給付,且為肝膽內科醫師執行,建議慢性B肝患者應每半年做一次檢查。
報導╱楊琇雯、余孟芬 攝影╱施偉平


看調查
此次針對台灣、中國大陸、韓國、泰國共4國,575位平常會接觸肝炎患者的醫師做調查,面對面問卷訪談時間為今年1月到3月。


台灣後續檢查比例高
體內病毒量檢測雖只要抽血,但因儀器分析技術關係,台灣今年才引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新儀器,每次需自費2000元,所以在病毒量檢測一項,台灣醫師選用比例較中國大陸、泰國低,但也有93%。余明隆教授解釋,下表中還可看出台灣使用肝臟超音波、肝穿刺的比例較其他3國高,顯示在肝病追蹤上做得較好。




 


一線藥物選抗藥性低
目前有4種抗病毒藥物,分別是干安能、干適能,及8月1日將有健保給付的貝樂克、喜必福。右表為亞太4國使用抗病毒藥物出現抗藥性的時間,泰國有7成醫師以直覺判斷是否換藥,而台灣有3成是透過病毒量檢測加上肝功能檢查才決定換藥,相對較謹慎。


從表中可看出貝樂克目前抗藥性最低,但在韓國不是治療第一選擇,用其他藥物失效後才改用,僅半年就有抗藥性。


余明隆教授建議,第一線選抗藥性較低、出現時間晚的藥物。






要注意




每半年應就醫追蹤










 


 


 


 


 


 


 


 


余明隆教授說明,慢性B型肝炎控制若比較好,每6到12個月就應做追蹤檢查,包括抽血驗甲型胎兒蛋白、肝臟超音波,視情況再做肝穿刺。


但若已是進入到肝硬化階段的患者,則應縮短檢查時間至每3到6個月一次,檢查項目則不變,這些都有健保給付。


高醫肝膽胰內科醫師莊萬龍說明,從各項檢查的平均間隔時間來說,每半年檢查1次是必要的。




混合感染 先用干擾素
至於台灣有可能出現的B肝病毒與C肝病毒混合感染情況,余明隆教授認為通常都是C肝病毒活性強過於B肝病毒,所以現在的治療共識是使用干擾素加上雷巴威林,這兩種藥物都不會出現抗藥性。


但少數B肝病毒強過於C肝病毒的患者,在未有肝硬化的情況下,莊萬隆教授建議直接用干擾素同時控制B肝與C肝病毒。

















Tenofovir原為治療愛滋病的藥,目前正在進行試驗對於抗B肝病毒的效果。

 


 


 


 


 


 


有新藥
最快3年後上市

目前正在試驗中的B肝抗病毒藥物有2種,分別是韓國研發的Clevudine,以及原本是愛滋病用藥轉做為抗B肝藥物的Tenofovir。


余明隆教授解釋,韓國目前大部分醫師選用的第一線藥物為Clevudine,而台灣目前正與全球同步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預計最快也要3年後才可能上市。


至於Tenofovir則為已上市藥品,但對於治療B肝的抗病毒效果目前還在實驗中,但余明隆教授預期即便核准也可能與干適能相同,做為抗病毒藥物的第二線治療用途。

















高醫肝膽胰內科醫師 余明隆

 


 


 


 


 


 


 


 


醫師說
積極配合用藥可控制

抗藥性會使治療成果下降,但沒有人種、國家的差異,只有第一線藥物選擇的差別。


但因現在也有二線治療藥物干適能可選,且多數醫師發現抗藥性時都會併用干適能,所以因與醫師配合、適時做換藥或併藥處理,就可控制病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oyichen2000 的頭像
    hoyichen2000

    只要我以為~就不是誤會~

    hoyichen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