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市場 年金商品出頭 上兆元規模 壽險、基金爭食
2008年09月01日蘋果日報
戰後嬰兒潮已屆退休之齡,政府、企業與勞工本身,必須共同規劃退休大計。 圖片:1
/ 1
「本來都打算退休了,結果勞保年金、國民年金一上路,我反而霧煞煞(台語:搞不清楚狀況)了!到底該不該辦退休啊?」58歲的陳媽媽,本來打算再過2年,就要請領勞退一次金,算一算大概是百來萬,雖然不多,但總是辛苦一輩子的成果。
但隨著國民年金、勞保年金新制上路,街頭鄰居眾說紛紜,急得陳媽媽四處打聽,就希望能拿到最多退休金。
撰文:陳君樺
覺得霧煞煞的人,絕對不只陳媽媽一位。因為國民年金、勞保年金新制即將推行,使得許多人的退休大計都得重新盤算;
而面對潛在市場規模上兆元的退休市場,不論壽險、投信或是銀行業,也全都摩拳擦掌。
宏利人壽業務部南區助理副總經理蔡高濱就坦言,自己年滿50歲、工作年資也滿25年,原本打算明年要退休;一看到新制將上路,他也趕緊重打算盤,發現還是改成請領月退制的勞退年金比較划算。
打從2005年勞退新制上路,到今年國民年金、勞保年金三讀通過,蔡高濱一直參與宏利人壽顧問團,辦過上百場的說明會;他發現,55歲以上的客戶多半想知道「怎樣才能領到最多的退休金?」而35歲以下的客戶則好奇,「有什麼方法可以早一點退休?」
「勞保年金是一著活棋」,蔡高濱點出關鍵。
退休金哪裡來?其一是多數人較熟悉的勞退新制與勞退舊制,其二就是勞工保險。
不妨這麼看待,勞退新、舊制以企業雇主提撥為主,勞工自行提撥為輔;勞工保險則是由政府提撥。
換句話說,每個人退休時應該可以分別從勞保、勞退拿到兩筆退休金。
年金成主流
而勞保年金實施後,對於民眾來說,其實是「擁有更多選擇」,不見得要一次拿完勞保退休金,現在還多了月領勞保年金的選項,民眾可以分別試算哪一個方案對自己最有利,再做選擇 。
「投保薪資愈高、投保期間愈長,則愈適合領月退制的勞保年金;反之,如果投保薪資愈低、投保期間愈短,則較適合領完勞保一次領之後,再加保國民年金。」蔡高濱指出大原則。
倘若想要有比較大的彈性選擇空間,蔡高濱建議,現在還沒有正職工作的人,最好在年底前先找份兼差,才能夠具備請領勞保一次領的條件;
因為在明年1月1日勞保年金正式實行後才投保勞保的人,就失去選擇勞保一次領的資格了。
要準備多少退休金才夠?過去的答案可能是1千萬元、2千萬元這類數字;但當講求「每月有資金固定流入」的年金觀念日益普及後,答案可能會變成「每個月要有5、6萬元才夠」了。
因此,投資人不妨先設算在目前的薪資條件下,退休後每月可領到多少退休金,比較期望值與實際數字的差距、了解自己的「所得替代率」之後,再來想辦法補足資金缺口。
面對新制上路,壽險業者紛紛準備搶攻退休市場;特別是當「年金」概念愈來愈成熟之後,原先並沒有受到投資人太多青睞的年金型商品,頗有鹹魚翻生的氣勢。
壽險業者除了期待「勞保年金」得以重演「全民健保」上路後,帶動健康險、醫療險的熱銷之外,更期望能透過政策推動,讓「退休規劃」的觀念,推及到更年輕的族群中。
大都會人壽行銷企劃暨公關部協理杜墨瑋就說,以前多數民眾都是到40幾歲才開始思考退休金的問題,但大都會人壽打算要在第4季推出「最低累積給付保證」(GMAB)型的年金險,將以35歲左右的年輕族群為主要對象。
生育率降低,台灣社會轉趨高齡化,退休意識高漲。
工具多元化
杜墨瑋建議,針對不同年齡層,退休規劃的重心也不同。
舉例來說,剛畢業的族群,距離退休最遙遠,應該先以「儲蓄」、「保障」為主;等到工作一段時間,略有積蓄後,則可開始補強年金型商品、防癌險與醫療險;50歲以上,則可在變額年金險之外,再輔以利變型年金險,以求穩當。
保險商品五花八門,若沒有妥善規劃,很可能買了一堆保單,卻還是出現許多保障漏洞。
國泰人壽投資型商品部專案精算經理葉正旭就說,一般民眾過去對年金險產品較不熟悉,加上在同樣保額下,年金險的保費通常比壽險來得高,才使得年金險的市場接受度較低。
但因為年金險的最大優勢就在於,「能將長壽風險完全轉嫁給壽險業」,因此,葉正旭建議,年金險佔整體保單規劃的比重,最好是隨著年齡而增加,年輕族群大約抓2到3成的年金險比重,中年族群則約4到5成,等到快接近退休前,年金險比重則可拉高至7到8成。
相對於近幾年大受歡迎的「變額萬能壽險」,「變額年金險」同樣是投資型保單,差別在於變額年金險只有「投資」,「變額萬能壽險」則還有保障的成分在內;對於原本就已經有壽險保單的投資人來說,如果只想提高退休後的年金收入,選擇變額年金險較切實際。
蔡高濱也提醒,除了透過年金險、養老險這類保單,來補足退休後的生活費缺口之外,「醫療費缺口」是很多人會忽略、但卻是最需要馬上補強的部分;
「其實,生活費差個幾千塊,吃簡單一點,日子還過得去;但是只要一生病,如果沒有醫療保障,生活費全都拿去貼補醫藥費,可能都還不夠用。」
因應新制上路,投資人也必須重新調整退休規劃。
基金新選擇
除了壽險業之外,市場接受度頗高的基金,也可作為退休規劃的工具。由於國內投資人對於基金的理解多半還是以「投資」為重,但包括德盛安聯投信、富達投信相繼推出的「目標基金」,也稱為「Life Cycle Fund」(生命周期基金),卻是少數以長期投資、退休生活規劃為訴求的基金。
「退休這件事其實每年都在談;但因為人口結構改變、政策制度改變,使得退休環境跟從前相比,不太一樣。」德盛安聯目標2020基金經理人朱彥忠直言。
目標基金的特色,就在於「到期日」直接顯示在基金名稱上。例如德盛安聯目標2020基金,就是指將於2020年到期,從成立至最後到期前,基金的股債配置會由基金經理人持續調整,距離到期日愈久,股票比重愈高。
舉例來說,對於一個現年55歲的人來說,假如打算65歲退休,就可以直接挑選到期日與退休時間相近的目標基金,省下自己調整股債比重的功夫。
有趣的是,雖然一般投資人對於目標基金的熱度不高,但因為目標基金的特色,反而常常成為壽險業投資型保單的連結標的。
社會轉趨老年化,退休工具只會愈來愈多元;如何在政府、企業所提撥的退休金之外,再自身規劃來替退休後的生活做準備,就成了投資人的新課題。
畢竟,「退休計劃最大的風險,就在於完全沒有退休計劃」,蔡高濱一語道破。
如何推動新制、消除民眾疑慮,考驗政府智慧。坐者右2為馬英九總統。
勞保年金制提供勞工退休生活更多的保障。
年輕上班族多半想要早一點退休,退休規劃更形重要。
老來最怕病纏身,醫藥費缺口必須妥善規劃。
退休金試算
步驟1:確定預計退休年齡以及預期月退金收入
32歲的Amy,打算60歲要退休,希望退休後每個月能有2萬元的退休金作為生活費
步驟2:試算勞退與勞保金
在Amy希望領月退金的前提下:
1.勞退新制:新制退休金6%提撥=1萬8,887元
2.勞保年金:勞保年金=退休前最高60個月工資4萬3,900×40年×1.55%=2萬7,218元
月領金合計:4萬6,105元(=1萬8,887元+2萬7,218元)
步驟3:考量通膨,試算折現後的實質金額
雖然Amy在65歲退休時,每月可領4萬6,105元,但假設通膨3.6%,折現後的實質購買力約當每月可用1萬712元
步驟4:計算退休金缺口
退休金缺口=預期月退休金為2萬元-1萬712元=9,288元
步驟5:補足退休金缺口
可根據缺口大小以及自身所擁有的保障,再從年金險、養老險、醫療險、防癌險等等保單中,挑選合適的工具來做規劃



本文及附表所載之基金報酬,不保證未來獲利表現,投資人宜自行衡量風險。
專家一句話
勞保年金投保薪資愈高、投保期間愈長,則愈適合領月退制。
蔡高濱 宏利人壽業務部南區助理副總經理
年金險佔整體保單規劃的比重,最好能夠隨著年齡而增加。
葉正旭 國泰人壽投資型商品部專案精算經理
可以挑選到期日與退休時間相近的目標基金,省下自行調整股債比重的心力。
朱彥忠 德盛安聯目標2020基金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