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10萬名癲癇患者未治療 醫:即早就診 可控制
2008年08月13日蘋果日報
啊!感覺癲癇好像快發作了!(設計對白) 圖片: 1 / 1
台灣每100人中約1人患有癲癇症,推估國內有癲癇人口約20萬,其中約6萬人是兒童。
三總小兒神經科醫師陳錫洲表示,約有10萬患者有症狀但未就醫,其實癲癇只要按時服藥,有80%的人病情可獲得控制,發病次數減少,並沒有一般人想像中那麼可怕。
另外,患者通常在發病前會出現暈眩、嘔吐等徵兆,可先帶上護齒套來防止牙齒磨損或咬傷嘴唇。
報導╱余孟芬、楊琇雯 攝影╱黃天佑
小辭典
癲癇是腦部不正常放電所致
癲癇常被稱為羊癲瘋、豬母癲等名詞,現在改名伊比力斯症(Epilepsy),發病原因是腦部病變或其他疾病引起大腦神經細胞過度放電,肌肉失去控制能力。
癲癇種類很多,良性癲癇有5成以上會遺傳,指易治療、藥物劑量低、腦波正常等特徵;其他癲癇是因中樞神經感染、腦部先天發育異常等引起,又稱次發性癲癇,不會遺傳。
若患者長期反覆出現全身性大發作,腦部易缺氧使智力衰退,其他一般局部性發作,則不會影響智力。
這樣做
勿強制 撬開嘴巴
陳錫洲醫師表示,癲癇發作時會意識喪失無法控制嘴巴咬合,常有人硬將患者嘴巴撬開,將硬物或毛巾置入口中想防止舌頭咬傷,但其實患者咬傷舌頭的機率很低,硬是撬開嘴巴反而會弄傷患者嘴唇和牙齒導致流血,應儘量避免。
最好先讓患者側躺,使口水或嘔吐物自然流出,一般發作約3到5分鐘就會甦醒,旁人應陪伴患者至神智清醒並給予安慰。
若連續抽搐時間超過5分鐘,或接連2次抽搐而意識仍未恢復,就趕快送醫急救。
戴護齒套 防牙斷裂
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牙科主治醫師胡韻生表示,癲癇患者常摔斷牙齒及緊咬造成牙齒和下顎關節磨損等問題,癲癇發作前會有暈眩、噁心等徵兆,建議將患者帶至牙科診所訂作專屬的護齒套,在發病瞬間戴上咬嘴、護齒套等咬合器具,可緩衝瞬間咬合的撞擊力,能防止咬合過於激動而咬傷牙齒與窒息,建議癲癇患者身上準備一個。
加強訓練 刷牙
胡韻生醫師在門診上也發現,癲癇兒在牙齒發育和自我照護方面會碰到障礙,許多病童沒有力氣拿起牙刷來清潔牙齒,若忽略,就易有蛀牙、齲齒等情況,會影響未來恆齒的發育。
胡韻生醫師提醒,家人和老師要觀察癲癇兒的牙齒發展情況,必須更密集地檢查牙齒,每3個月就要到牙科診所檢查,若清潔不乾淨,可請牙醫師協助。
提醒你
適當運動 緩發作
家長會擔心癲癇兒發作而不讓他們運動,陳錫洲醫師表示,若因而完全不運動,患者肌力較差,發病情況更難控制。
若病情獲得控制,適當運動可助減少發病次數;若發病頻率較高,就要選較和緩的運動,如慢跑、騎腳踏車等,但需家長監督;避免騎馬、吊單槓等較危險的運動,以免發病時摔傷。
停藥 更容易發病
陳錫洲醫師表示,服藥控制病情的患者,常會擔心有副作用而自行停藥或減少藥量,這樣反而更容易發病,想停藥或增減藥量必須和醫師討論,不可自作主張。
目前癲癇患者較常用的抗癲癇藥物包括癲能停(Dilantin)、癲通(Tegretol)和帝拔癲(Depakine)等,各有不同的副作用,但機率並不高,該服用哪種藥物須照醫師診斷的種類來判斷,不可自行亂服用。
有發病前兆 速呼叫
陳錫洲醫師說,曾有位9歲患者叫小杰,從6歲開始發病,第一次發病是在睡覺時,家長發現右半臉有抽搐情況,經醫師診斷為良性癲癇。
小杰發現他在發病前會出現暈眩、頭痛、噁心、嘔吐等徵兆,徵兆一出現他會立即蹲下並大叫求救,幸好都能有驚無險度過。小杰建議癲癇患者,若出現徵兆就大聲呼叫,減少意外發生。
藥物無效 可動手術
陳錫洲醫師表示,若用2種以上藥物都無法獲得控制,或很清楚病灶在腦部哪一個放電區時,就可考慮採取手術治療。
目前用來治療癲癇的手術包括前顳葉切除術、胼胝體切開術、迷走神經刺激術和大腦半球切除術等,雖然進行某些手術後會有行動困難,但全身整體功能運作還不錯,可和醫師討論是否有手術的必要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