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冰融解快於以往 八月融冰面積史上第二大
更新日期:2008/08/28 14:20
鄭詩韻 (法新社華盛頓二十七日電)
![]() |
美國科學家今天說,北極冰帽受全球暖化影響持續消融,八月更出現衛星觀測三十年以來夏季融冰面積第二大的紀錄。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表示,八月二十六日的測量顯示,北極冰帽面積為五百二十六萬平方公里,小於二零零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觀測到的五百三十二萬平方公里,減少的面積為北極冰帽史上第二大。
位於科羅拉多州波爾德的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表示,八月初以來,北極冰帽減少了兩百零六萬平方公里。
冰雪資料中心表示,融冰的速度如此迅速、規模如此之大,可能讓北極冰帽面積變得小於二零零七年夏天拍攝到的四百二十五萬平方公里。二零零七年的面積是衛星觀測以來最小的一次。
冰舌融光!繞北極無礙 12.5萬年來頭一遭
最後一塊冰舌也消失
英國獨立報31日報導,德國布萊梅大學科學家在網站上公布一批美國航太總署(NASA)微波遙測拍攝的衛星照片顯示,西北通道已於上週末打開,而穿過西伯利亞拉普提夫海伸向俄羅斯、封鎖東北通道的最後一塊冰舌也在數天後融化。
西北、東北兩通道首度同時開
這是12萬5千年來這兩條通道首度同時打開,也是這一個月內北極所出現多個全球暖化危機徵兆中最令人震驚的。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海冰專家塞瑞茲教授說,這是「歷史大事」,更進一步證實現在北極冰帽可能已經進入無法逆轉的「死亡螺旋」。
全球暖化又加速 專家震驚
上週該中心曾警告,未來數週北極海冰面積可能減少到打破去年的新低紀錄;美國科學家莫斯洛斯基今年提出的報告預測,5年內北極夏季將完全無冰,而且融冰速度可能會大幅加快。
促成這些論點的關鍵點,就是去年北極冰層融化數量達到原本預期要等到2050年才會出現的規模。
海運利多 航程驟減數千英里
北極的西北通道經加拿大,東北通道則經俄羅斯環繞北極點。2005年東北通道一度打開,西北通道當時仍維持封閉,去年情況相反,現在兩條通道同時打開。
最期待這天來臨的要算是海運公司,因為這兩條通道將讓海上航程大幅縮短數千英里,東北航道就讓德國到日本航程縮短4000英里,已有海運公司準備明年派船航行東北通道。
北極今夏融冰 史上第2大
2008年08月29日蘋果日報
|
北極
【實習編譯袁楚文╱綜合外電報導】
北極海的海冰正在持續融化,目前已超過正常夏季融化量許多,至前天為止,北極海冰的面積只剩下526萬平方公里(約146個台灣大),達到史上次低點,而海冰面積減少,恐將導致無冰落腳的北極熊溺斃!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從1979年開始測量北極海冰面積,去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就已降到最低點425萬平方公里。
目前距離今年夏天結束還有3個星期,學者估計將會測得更低的數字,而到了2030年,北極海夏天將會沒有冰塊。
北極熊恐將滅絕
全球暖化導致北極海冰融化,首當其衝的是北極熊。北極熊依賴海冰做平台捕捉海獅,海冰減少代表牠們要游更遠的距離,才能上岸喘息。
過去10年間就有人目擊不少北極熊在遠洋上游泳,有些最後甚至筋疲力盡而溺斃,北極熊恐因此滅絕。
百里尋冰 北極熊溺死
寒冷化還是暖化?30年內看法大反轉
在全球暖化趨勢下,溫度一定會越來越熱嗎?根據學者的研究發現:地球的溫度上升是不爭的事實,但有趣的是,1970年代,全球溫度下降,當時媒體曾經聳動的指出,地球將進入冰河時期,
三十年後,媒體又大聲疾呼,暖化將帶來人類的災難?溫度升高是否有機會緩和?目前仍然是個難解的科學問題。
根據外電報導,美國科學家發現加阿拉斯加外海,有九隻北極熊在距離海岸極遠的廣闊海域裡游泳,研判可能是北極冰塊融化,北極熊受困海中,成為全球暖化最新的受害者。
有趣的是:1974年6月24號出版的時代雜誌,封面人物是一個滿臉覆蓋冰雪的男子,標題則是「另一個冰河時期?Another Ice Age?」。
文中以1972年,全世界有多個地區出現水患,以及面臨罕見寒冬為例,擔心全球將進入「寒冷化」,甚至是提早進入下一個冰河時期,
最有趣的是:文中第二段特別提及,大氣科學家經過分析,發現過去三個世紀以來,全球的溫度有持續寒冷化的趨勢,而且似乎沒有機會反轉向上!?
糧食短缺將是隨之而來的最大危機。
當時也認為:空氣中排放的懸浮微粒產生的空氣污染,導致大氣混濁度增加,是溫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三十年後,地球不但沒有越來越寒冷,反而是不斷打破高溫紀錄。地球暖化成了國際間最「熱」門的課題。
根據全球氣候變遷小組IPCC提出的最新報告警告:到了2010年,全球溫度將比20年前(1991年)升高0.9到3.4度,問題直指是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溫室氣體效應,引發全球增溫。
短短三十年之內,科學界的看法出現極大的轉變。展望未來,人們應該相信誰呢?
觀察全球溫度的變化,過去幾年以來的溫度上升相當明顯,科學界雖然一致認為持續增溫是目前的事實,但是人類對於氣候未來的變化,仍然缺乏足夠的預測能力,
台大教授許晃雄指出,對於許多影響氣候的物理機制,人類仍然不瞭解,現有的氣候模式不完備,畢竟氣象單位連十天之後的天氣都說不準,更何況是長期的預測。
但是他也指出,人類難以承受一旦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因此應該要建立正確的風險觀念,並且體認「人為」造成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的危害。
在一場氣候變遷研討會裡,與會的專家學者,對於分析所使用的工具,觀察的指標,有很熱烈的討論,但是究竟天氣會繼續熱下去,還是有機會出現短時間的反轉,讓增溫現象有機會緩和?誰也不知道。
許晃雄說:或許,再等個十年,天氣的結果會給個答案,但如果溫度是繼續上升,人類恐怕就要禱告了。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