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理財第1步 先測風險承受度
每年檢視資產1次
務必停損停利


2008年07月11日蘋果日報



【陳瑩欣╱台北報導】民眾進行資產規劃時,容易因資產不集中、風險認知錯誤,以及不會判斷財務人員提供的資訊等問題造成虧損,中信銀建議先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再拆解手中資產的風險性後統整調配,至少1年定期檢視1次,化解資產配置盲點。


避免盲點
理專指出,銀行競爭激烈,民眾手中的股票、定存或基金投資多分散在不同的銀行或券商,許多人因不想將財產曝光,在和單一銀行諮詢資產規劃時只說出片面的資產狀況,無法達到有效配置。


依風險屬性設停損點
資產配置內容因人而異,中信銀財富管理協理黃培直表示,精準了解風險屬性是資產配置的第1步,銀行多以問卷、心理測驗等方式,歸納投資人可接受的報酬率與風險區間,再依民眾現有資產狀況與市場投資環境結合,做最有效的投資規劃。

「常有人跟我說『我是積極型投資人,追求6成以上高報酬率』,結果虧損風險承受度只有5%。」

永豐銀行信託部副理林永祥指出,多數民眾都知道銀行會將投資人分成保守型、穩健型、積極型等種類,但都不知道這些分類還會顧慮民眾對虧損的接受度。林永祥表示,區分投資屬性可以確保投資人在適當時機停利或停損,確保資產的完整性,以發揮投資效益。



商品貼標籤告知風險
黃培直指出,中信銀近期將提出新的風險評分機制,可依風險屬性變數建立、影響風險屬性因素篩選,風險屬性預測模型建立、行為評分卡的配分及驗證。

理專指出,民眾除了解自己的投資屬性外,也須先摸清自己想投資的商品,再決定是否投資。黃培直指出,許多民眾在投資分類時不看標的或市場狀況,只以投資類型做粗略的區分方式,容易造成判斷失誤,帶來虧損。

以投資貨幣型基金或類貨幣型基金為例,黃培直表示,投資人多半以為這類商品表現穩定,但許多小幣別國家的貨幣型基金,會因該國幣別波動過高,風險可能大於連結標的為科技公司的股票型基金。

為解決這類困擾,中信銀將幫每項商品「貼標籤」,告訴投資人投資這項商品的風險有多大。中信銀規劃將投資產品分13級,風險最低是V1級,必須承擔5%以下的投資虧損風險;往上5%再加一級,最高到V13級,資產減損可能超過60%。

黃培直表示,只有在統一所有金融產品的風險定義下,民眾才能知道要怎麼比較風險高低。民眾如果選擇的金融商品被貼上V13的「標籤」,代表投資此項商品者「心臟要夠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oyichen2000 的頭像
    hoyichen2000

    只要我以為~就不是誤會~

    hoyichen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