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0/13324

 

能量飲牛磺酸若過高 恐對心臟危害

——能量飲料解密【下篇】

資料來源/《健康世界》第329期】 2013年5月19日 09:00

牛磺酸(Taurine)

它是一種帶有氨基的磺酸(琉璜酸sulfonic acid),但是牛磺酸並不是氨基酸,是身體常需要的營養成分之一,它有助於嬰兒腦部及眼睛的發育,故常被放入奶粉。牛磺酸有加速神經元的增生作用。又因為它能幫助電解質(electrolytes)進出細胞,這些電解質包括鉀、鈉、鈣和鎂等離子,從而加強肌肉及腦部的機能。

 

 

由於牛磺酸有抑制神經的作用,所以它也能減少焦慮。除此之外,由於牛磺酸同時具有抗氧化的特點,故它能避免氧化物的傷害,如自由基,故牛磺酸也有保護腦部的功能。

牛磺酸的日用量以不超過200毫克為準。但是有些能量飲料的牛磺酸含量卻高達1000或甚至2000毫克,如奧地利的紅牛(Red Bull)和日本的力保健等。但是任何人如果對牛磺酸有過敏反應的話,則不應服用,以免引起不適。另外,心臟衰弱者亦不宜服用牛磺酸。

QT間期

心臟的運作心電圖(ECG)會出現P,Q,R,S和T波(見圖三),而Q與T的間期就稱為QT間期,是心電圖的一個重要參數。如果QT間期異常延長或縮短,就表示有一個顯影室性心律失常的風險。一個典型的的QT間隔約為400毫秒。有心臟病發作或心臟衰竭的人常常就是因為有QT間期延長現象,因此如果消耗能量飲料而增加10毫秒QT間期,就有可能會惡化他們的心臟運作狀況。故有心臟問題或有家族性心臟疾病的患者應該避免這些補充能量飲料。

義大利的報告

又2012年8月下旬義大利錫耶納大學(University of Siena)的加美里博士(MatteoCameli)曾經提出一項能量飲料對心臟功能的報告。他發現能量飲料含有咖啡因和牛磺酸而對心臟的健康有影響。

這項研究是針對35名健康人做的測驗,平均年齡為25歲,觀察他們在消耗的能量飲料一小時後的心電圖、心跳率和血壓等,他們發現舒張血壓(diastolic)上升了6%,但收縮壓(systolic)並沒有什麼變化。加美里博士推測能量飲料中的牛磺酸有益於心臟的舒張,因為牛磺酸會在肌肉中刺激鈣的生產,促進電解離子進出細胞。但他也對某些品牌的高咖啡因的含量有異議。果然半年後的最新研究就指出高咖啡因對心臟的影響力。

【結語】

飲料的補充是經濟方便,但是不可過分依賴它來提神或提高活力,如果長期補充一定會出問題,尤其是心臟衰弱的人,飲食的原則是多種類、適可而止,不然會反而傷害到身體,任務高劑量的補充就等於在服用藥物。最重要的是我們購買食品飲料時,應當看看它的成分內容,如果含超量咖啡因或牛磺酸就當拒絕購買。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0/13322

能量飲料為何提神?成份大公開

——能量飲料解密【上篇】

資料來源/《健康世界》第329期】 2013年5月19日 08:30

「能量飲料」(energy drink)又稱「機能性飲料」,它是指應用特別配方,添加許多營養品,如維生素B族、咖啡因和牛磺酸等成分。這些飲料賣點是它能給你更多的活力,尤其在疲倦時能補充能量,從而提神與改善工作狀態。

但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能量飲料會提高血壓及導致不穩定心跳,尤其對某些人可能會導致死亡和住院治療。

【研究內容】

2013年三月下旬美國心臟科協會在紐奧爾良(New Orleans)舉行年會,有一報告,由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University of Pacific)的夏亞(Shah)教授主持,他們分析了三個臨床實驗的結果,這項研究評估飲用能量飲料對血壓與心跳的影響,有93名志願者參加研究,研究者用心電圖的測驗來看能量飲料對心臟功能的變化,也就是說比較使用飲料前後的心律節奏。

志願者分別消耗一到三份(一份相當於6盎士)的能量飲料。結果發現市面上的三種能量飲料會引起QT間期( interval)的變化,QT是指心電圖上的心跳節奏律間期(見下節),消耗能量飲料後的QT比喝飲料前要多出10毫秒(一毫秒是千分一秒)的時間。一般來說,如果長期的QT比正常間期多出30毫秒就會引起心律不整(arrhythmias),會有生命危險。

另外還有一個有132名志願者參加的實驗報告:測量飲用能量飲料後對血壓的影響,結果發現血壓平均提高了3.5毫米,雖然不是很高,但是血壓的提高是一種危險信號。如果長期補充能量飲料,後果不堪設想。

能量飲料所含的營養成分比一般普通飲料要多,除了添加了許多維生素C、E、B等外,還有二種特別成分:咖啡因和牛磺酸。每一種品牌都有不同的含量。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二種特別成分的特性,因為它們是會影響健康的成分。

咖啡因(Caffeine)

咖啡因是一種興奮劑,尤其對心臟和中樞神經系統,它在短時期內會提高血壓,故有高血壓的人應盡量避免含咖啡因的飲料。咖啡因會出現在一般飲料中:一大杯即溶咖啡:100毫克;一大杯現煮咖啡:140毫克;一杯茶:75毫克;一罐可樂:40毫克。

如果你有失眠症狀,應該避免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但美國的FDA或台灣的衛生署對飲料中的咖啡因並沒有嚴格管制。

一罐能量飲料大約含有80毫克的咖啡因。但是有些品牌卻含高達160毫克,如果連續喝上三罐就有將近500毫克的咖啡因進入體內,雖然短時間是覺得提神而不會覺得疲倦,但這樣高劑量的咖啡因會導致血壓沖高,心跳不規律。尤其孕婦更需要注意咖啡因的用量,每天消耗量應該少於200毫克,這相當於兩杯即溶咖啡或茶。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健康世界》

(攝影/黃志文)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0/4791

注射胺基酸補精氣神!醫:過量易傷腎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2年5月7日 12:34

為了考取理想學校,大陸考生「懸梁刺股」拚成績!根據大陸湖北《長江商報》報導,湖北孝感高中的高考班學生,為了補充讀書時所需的能量,集體在教室內「打吊瓶」,也就是以點滴注射方式施打胺基酸營養液,形成「一邊打點滴,一邊讀書」的畫面。

 

大陸湖北一間高中,學生為了準備高考,在教室以吊點滴方式注射胺基酸,補充體力。(圖片/擷取自湖北《長江商報》網站)
大陸湖北一間高中,學生為了準備高考,在教室以吊點滴方式注射胺基酸,補充體力。(圖片/擷取自湖北《長江商報》網站)

 

榮新診所副院長、家醫科主任何一成醫師表示,學生為考試忙碌於讀書,經常食慾較差、飲食量減少、營養攝取不足,加上讀書時的體力和體內營養消耗速度快,長時間下來,可能出現體力不足、精神不振、抵抗力低下、容易生病等症狀。此時,可以適度補充「缺乏的」營養素和胺基酸。

胺基酸屬於蛋白質的一種,依據分子結構,約可分為20種類,其中較常做為補充考生精氣神的為「精胺酸」(Arginine)和「穀胺酸」(Glutamic acid)。精胺酸屬於非必要胺基酸,可促進血液循環、刺激分泌生長荷爾蒙、提高免疫力,預防病毒感染。

穀胺酸則是動物體內中樞神經系統的一種重要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於抑制腦神經過度興奮,消除大腦疲勞、改善記憶力,保護體內組織正常運作,維持腸道黏膜功能,填補腸道發炎和破洞。

不過,何一成醫師提醒,人體每日所需的蛋白質,每公斤體重約為1至1.5公克,若以一個60公斤體重計算,每天僅需60至90公克的蛋白質,一旦攝取過多蛋白質或胺基酸,恐會增加腎臟的代謝負擔,引發腎臟疾病。

他建議考生,平時多從蔬菜、水果和適量肉類食物中補充所需營養和能量,萬一膳食仍無法提供完整所需的營養素,仍需先諮詢醫師,再針對個人「缺乏的」營養素予以補充,切勿直接逕行注射點滴。

與其補充胺基酸,不如用運動來提振讀書精神。何一成醫師表示,每天運動總時間約30分鐘,每次5至10分鐘,分3至4次執行,且運動以輕度至中度為主即可,避免過度激烈,目的在於調節因讀書所造成的肌肉緊繃、精神緊張,如果以走路為例,每小時速度約4至6公里,保持每分鐘心跳在100至110下左右。

此外,晚上也需維持6至8小時的良好睡眠品質,才能提供白天唸書所需的精神。

 

hoyichen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132/11179

 

中風年輕化!4大疾病高危險群

 

日本東京電視台年僅34歲的美女主播大橋未步,日前在家突然覺得身體不適,經就醫後赫然發現輕微中風,醫師指出,近年中風有越來越年輕化趨勢,除了過長的勞動時間、巨大的工作壓力等誘發因子,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糖尿病的病人,若沒有按時服藥、規律作息與運動、禁菸禁酒、做好飲食控制等,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中風,呼籲民眾做好日常保健,才能遠離中風危險。

 

日本東京電視台年僅34歲的美女主播大橋未步(中),日前驚傳輕微中風,醫師指出,中風逐漸年輕化,建議做好日常保健,防範未然。(圖片/取財自東京電視台官網)
日本東京電視台年僅34歲的美女主播大橋未步(中),日前驚傳輕微中風,醫師指出,中風逐漸年輕化,建議做好日常保健,防範未然。(圖片/取裁自東京電視台官網)

 

【4大疾病中風機率增】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陸清松表示,過去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但隨著罹患慢性疾病年齡的下降,第1次中風的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顯見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糖尿病等與中風有顯著關係。

1 高血壓:過高的血壓容易使得血管的內壁受損,導致膽固醇的堆積,進而加速血管的硬化,同時也容易擠破血管,增加腦出血的危險,在影響中風的「三高」因素中,又以高血壓的影響最為主要。

2 高血脂:血脂中的高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偏高,會導致血管粥狀動脈硬化,其不僅會讓血管壁變得狹窄,一旦血管壁有斑塊掉下來,就會形成血栓,進而阻塞腦血管、引發腦中風。

3 心臟病:罹患心臟瓣膜疾病的患者,容易在心臟形成血栓,一旦阻塞住腦部血管,就會引發中風,特別是引發心房纖維顫動(心律不整)時,中風風險更高出數倍。

4 糖尿病:糖尿病容易使得血管壁增厚及硬化,血管容易因而阻塞或是形成血栓剝落,進而引發中風,有研究指出,在初次診斷糖尿病的5年內,中風的發生率已經較正常人增加兩倍。

除了上述疾病,另外如果父母、祖父母或兄弟姐妹之間有中風病史,或家中親人曾發生心肌梗塞或猝死者,其發生中風的機率亦高於沒有家族史者。

【遠離中風保健5原則】

陸清松醫師提到,若本身已屬高危族群,預防中風的日常保健更是刻不容緩,建議最重要的第1點為按時服藥,配合日常生活規律作息與運動、禁菸禁酒、做好飲食控制等,就能降低中風危險。

  1. 按時服藥:慢性病患應該要規則用藥,但許多病患卻沒有這樣的觀念,仍然是自覺有症狀時才吃藥,甚至藥沒了也沒關係,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病患,因忽視疾病的嚴重度,當症狀發生卻為時已晚。

  2. 規律作息:訂出規律的作息,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是預防百病上身的不二法門,尤其是工作繁忙、壓力大的現代人,更應重視睡眠時間,才能有效消除疲勞累積,以免中風上身。

  3. 保持運動:運動有助於體重控制和調節壓力,若本身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可多從事如游泳、健走、騎腳踏車等低中度運動,也不要忘記在運動前應該做好暖身,和運動後的收操,舒緩堆積的乳酸。

  4. 禁菸禁酒:抽菸、喝酒不僅會加重慢性病症狀,本身沒有慢性病者,也容易因長期菸酒不忌,將身體搞壞。因抽菸會使血管收縮,加速血管硬化並增加負擔,喝酒更容易造成肝功能出狀況。

  5. 飲食控制:控制糖、鈉、油脂、熱量的攝取相當重要,建議多吃青菜蔬果等高纖維質、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且避免加工、醃漬食品,飲食上以純天然的食物為主更佳。

陸清松醫師提到,若真的不幸發生中風,除了儘早就醫外,也應遵從醫師指示復健,據統計初發生中風的人,1年內復發的機率為5~15%,若在黃金恢復期3~6個月內按時復健,可有效降低復發風險。

 

hoyichen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8/12561

5錯誤飲食 430萬人吃出高血壓

──驚!吃出高血壓【上篇】

資料提供/《常春月刊》第361期】 2013年4月13日 08:00

對高血壓患者來說,「吃食物」和「吃藥物」,是控制血壓最重要的關鍵,由此可知,吃和高血壓的關係密切。

 

(攝影/黃志文)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430萬名高血壓患者,其中高達160萬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每天還是把高油、高脂和高鹽的食物吃下肚。

因為,除非經常量測血壓,否則高血壓很可能沒有任何症狀,而且即便有自覺症狀,也因症狀不具特異性,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至於已經被判定為高血壓的患者,根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的調查,高血壓患者中可以將血壓控制在目標範圍內的比例不高,僅約30%,距離及格邊緣很遠。

其實無法良好控制血壓,其中很大的原因在於生活型態沒有適當地調整,尤其是飲食習慣這個部分,沒有好好的吃、沒有吃對食物。

台灣高血壓學會祕書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根據美國國際預防高血壓第7次會議報告(JNC7)的建議,維持理想體重、採高鉀及高鈣的飲食原則、減少飲食中的鈉含量、增加身體的活動量、避免過量飲酒等等,都具有降低血壓的功效。

不但一般人可依此原則來預防高血壓,已經服藥控制高血壓的患者,可使降壓藥物的效果更理想,甚至可以降低藥物的劑量。以下就來看看,為什麼說高血壓是吃出來的?

Q:既然吃和血壓變化息息相關,那麼吃什麼或怎麼吃,會吃出高血壓呢?

王宗道指出,臨床研究發現,高血壓的發生有其家族性,也就是和遺傳有關。如果父母一方有高血壓,下一代罹患高血壓的機率便為30~50%;若是雙親都有高血壓,子女罹患高血壓的機率則上升至50~70%。

在高血壓的成因中,遺傳雖然占了重要角色,屬於先天因素,但是除了與基因有關之外,也與同一個家族中,不論在飲食或是生活習慣方面,都有極高的相似性有關係。

1.鹽分攝取過量: 外在的環境因素也可能影響血壓變化,其中飲食方面具有相當強的影響性,尤其是鹽分的攝取。高血壓與鹽分中鈉離子的攝取有關。

因為攝取過多的鈉,會增加水分在體內滯留,循環血量一旦增加,血壓就會上升,且增強交感神經的反應性,導致血壓攀升。所以,要預防高血壓,飲食應該保持清淡,不要吃重鹹。

2.飽和脂肪酸吃太多: 除了不能吃太鹹之外,還要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研究分析發現,將食物中的脂肪總量減少,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對於降低血壓的效果最為顯著。

而在選擇食物種類方面,可以增加蔬菜、水果、低脂食物、堅果類以及穀類等食物的攝取,盡量避免高脂食物及甜食、零食等,肉類方面則以魚類、白肉取代紅肉。

3.蔬菜、水果吃太少: 多吃蔬菜和水果、飲食要節制、將體重控制在標準範圍之內,對高血壓來說也很重要。根據目前全球醫界及營養界公認具有控制血壓效果的高血壓保健飲食原則得舒飲食(DASH)臨床試驗,是將飲食由一般美式飲食,改變為富含蔬菜、水果及低脂食物,增加乳品與堅果類的飲食,同時避免食用含高脂、高飽和脂肪酸及高膽固醇的食品。

王宗道表示,分析DASH的飲食成分,發現這種飲食中鉀、鈣、鎂的含量比一般飲食型態高出許多,此外,更富含纖維質及蛋白質。

4.飲食份量沒節制: 已經有研究證實,體重每減輕10公斤,可以降低收縮壓5~20mmHg。而要健康減重,不外乎多運動以及飲食控制,改變飲食習慣對血壓值的影響很大,但也是最難做到的。

但是其實能改善前述的幾項飲食習慣缺點,對體重控制就很有幫助,進而可以預防高血壓上身。

5.抽菸、喝酒不忌口:抽菸會使血壓上升,還會造成心血管方面的傷害,因此,務必戒菸。而有研究指出,適度且適量喝酒,可以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所以,有人為了預防心臟病,開始喝酒保健,但卻忽略了「適量」的問題,還有經常性的過量飲酒,反而容易使血壓上升,因此,喝酒的「量」相當重要。

而正在服用降血壓藥物的人,若是大量飲酒,也可能會使治療無效。

那麼所謂適量,是多少呢?研究發現,每天喝超過210公克酒精之酒類的人,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較高;每天攝取超過0.6g/kg體重含酒精量之紅酒,則會增加身體氧化壓力,反而對身體有害。

依此計算,建議每天酒精攝取量應少於30c.c,就可避免血壓上升,而每天30c.c.的酒精,相當於啤酒720c.c.、紅酒300c.c.、紹興酒200c.c.、威士忌60c.c.或是高粱酒60c.c.,體重較輕的人或女性,標準則要再降低一半。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8/12562

 

原發性高血壓 9成吃重鹹

──驚!吃出高血壓【中篇】

資料提供/《常春月刊》第361期】 2013年4月13日 08:00

Q:吃太鹹或是鹽分攝取過多,為什麼和人數占9成的原發性高血壓有關係?

台灣高血壓學會祕書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高血壓可以分為「原發性高血壓」與「續發性高血壓」兩大類,其中原發性高血壓即占了90~95%,是高血壓族群中人數最多的一群。

 

 

原發性高血壓發生的原因與致病機轉仍有許多待研究之處,但是如前所言,一般認為與遺傳和生活環境因子如飲食中的加工食品有關,而加工食品因要增添風味,多半會加入許多鹽分,因而造成鈉過量。

鈉,是礦物質的一種,同時也是人體不可缺的元素,但若飲食攝取過多,會使血壓上升。鈉可以從自然食物、調味品、加工食品等獲得,主要的來源是食鹽,每1公克食鹽中約有400毫克的鈉。

許多醫學研究已經證實,飲食中食鹽(氯化鈉)的攝取量和血壓值有明顯的正相關,因此可以確定,攝取過多鹽分,是血壓升高的主因之一。

美國國際預防高血壓會議第7次會議報告(JNC7)也已訂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超過2.4克,換言之,每日攝取的食鹽應控制在6公克以內,由於天然食物中很多已含鈉鹽,所以,在食物調味添加的鹽分應減量。

大家愛吃的洋芋片、泡麵、醬菜、培根、燻肉等都屬高鹽食品,一包泡麵的鹽分超過5公克,雞湯、火鍋湯頭的含鹽量也都超標。此外,如罐頭、醃製食物,鹽分含量也都非常高。

如果覺得飲食缺鹽索然無味,其實可以透過烹調技巧,來達到減鹽不失美味的目的,例如可用當令新鮮食材吃出鮮味;或以烤、蒸、煎、燉等烹調方式,品嚐食物的原味;或利用檸檬、蘋果、鳳梨、柳丁汁等各種酸味,增添食物風味,如烤魚擠上檸檬汁或用糖醋方式調味,都可達到減鹽目的。

 

hoyichen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8/12563

血壓忽高忽低 降血壓藥何時吃?

──驚!吃出高血壓【下篇】

資料提供/《常春月刊》第361期】 2013年4月13日 09:00

Q:每天的血壓值高高低低,在什麼狀況之下,就得開始吃降血壓藥?

傳統做法在經過飲食調整及規律運動後三至六個月,如果血壓仍然無法控制在目標值之內,那麼就得開始服用降血壓藥物來控制血壓。

 

 

但台灣高血壓學會祕書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最近的醫學研究結果顯示,只要一開始出現高血壓現象,就代表著中風風險、心血管疾病風險即產生。

為了避免這些隨時引爆的危機,目前的高血壓治療指引均建議醫師早期就先用藥物來降低血壓,但若可以配合飲食、運動等生活方面的控制且做得不錯,就有機會可以減藥,甚至停藥;但是如果服用高血壓藥物後,血壓仍然無法下降,還必須考量是否有其他疾病造成血壓難以控制。

雙和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賴志泓表示,人的血壓本來就會高高低低,且影響血壓的因素相當多,不能單以一次的血壓值來斷定是否有高血壓,而是得測量多次血壓值,若是大多數測出的數值都偏高,才要懷疑有高血壓的問題。因此,要知道自己是否有高血壓,建議民眾可在家中多次測量血壓。

至於如何正確量血壓呢?量血壓務必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如果多次測出的血壓值都偏高,再到醫院由醫師確診,先前在家中測量的血壓數值,也應該帶至醫院,做為醫師診斷時的參考。

除了得多次測量血壓,觀察血壓的變化之外,由於情緒、壓力、活動等,都會影響血壓的起伏。所以,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準則,測量血壓必須是在休息後,心平氣和下的情況下測量,此數值也才具參考的價值。

建議早上在起床一個小時內,先不吃任何藥物前測量;晚上則是在睡前一個小時內測量。早晚各測量兩次,兩次時間間隔1分鐘。不少民眾認為,每次在家測量的血壓值都不一樣,乾脆不量,這是錯誤的做法。

因為醫師在擬定高血壓治療策略時,居家量測血壓值的參考價值,其實是高於求診時所量的血壓。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建議將一個星期的居家血壓量測值平均作為治療參考。

通常高血壓患者的舒張壓與收縮壓都會偏高,但部分、特別是老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往往高於160mmHg,但是舒張壓卻低於90 mmHg,屬於「單純收縮性高血壓」。

但這類患者日後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的危險機率,其實與一般高血壓患者一樣。因此,不管是收縮壓或是舒張壓,只要有任一個數值偏高,就是罹患高血壓了,就應該接受治療。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8/13305

自行停藥又熬夜 二次高血壓釀中風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 2013年5月17日 11:06

高血壓雖然不會立即致命,但卻很需要長期用藥穩定血壓,醫師提醒如果自行停藥,又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常常熬夜、吸菸喝酒,恐怕引起二次高血壓,容易併發腦出血或中風,預後狀況通常較差。

 

高血壓雖然不會立即致命,但卻很需要長期用藥穩定血壓,患者不應感覺血壓正常就自行停藥。
高血壓雖然不會立即致命,但卻很需要長期用藥穩定血壓,患者不應感覺血壓正常就自行停藥。

 

血壓正常、自認年輕 是自行停藥主因

中山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秀梅表示,國內高血壓患者高達400萬人,其中9成屬於「原發性高血壓」,需要服用高血壓藥物來控制病情。臨床上發現許多高血壓患者對服用藥物有迷思,尤其「感覺」血壓正常就停藥;或自認年輕、不想吃血壓藥一輩子而自行停藥,結果造成二次高血壓。

日前有一名40歲男性業務主管,原本3年來都乖乖吃高血壓藥物控制病情,3個月前他暫時辭掉工作,由於自認血壓很穩定,加上沒有了工作壓力,沒有再回診拿藥。結果他因迷上網路遊戲,連續兩晚熬夜上網,某天凌晨突然昏迷,經送醫發現是高血壓引起的腦中風,雖然經過搶救,現在已變成植物人。

定期吃降血壓藥 避免血壓起伏大

李秀梅醫師表示,服用降血壓藥物的目的,是讓過高的血壓能控制在正常範圍,以減少身體的不適及避免高血壓傷害器官。她提醒患者,切勿看到血壓升高才服藥,血壓起伏過大,對血管會造成很大傷害。

另外,有些年輕人擔心高血壓藥物要吃一輩子,會損害肝腎健康。然而李秀梅醫師指出,真正傷害肝腎是因為沒有控制血壓,引發腎臟功能衰退才趕快服藥,最後又怪罪降血壓藥讓腎臟受損,其實是錯誤的觀念。

 

高血壓患者若想調整藥物劑量,要先定期量血壓,再與醫師討論藥物劑量,採取漸進式停藥(圖片提供/中山醫院)
高血壓患者若想調整藥物劑量,要先定期量血壓,再與醫師討論藥物劑量,採取漸進式停藥(圖片提供/中山醫院)

 

停藥要與醫師討論 採漸進式停藥

高血壓患者也並非絕對不可減藥,李秀梅醫師提醒,若想調整藥物劑量,要先定期量血壓,再與醫師討論藥物劑量,採取漸進式停藥;例如原本服用3種高血壓藥物,可先減為服用2種、同時觀察2周血壓值,若血壓穩定,醫師才會考慮再減藥。

生活習慣上,也要落實「二不三要」原則來預防高血壓:不要熬夜、不要自行停藥,要補充水份、要多吃蔬果、要養成運動習慣。

 

hoyichen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14117

 

如何知道老爸老媽中風了?

 

資料來源/康健雜誌】 2013年6月29日 09:30

一般人想到的中風就像閃雷殺手,突然出現嘴歪眼斜、手腳麻木無力、意識模糊、口齒不輕或雞同鴨講等明顯症狀,但也可能出現很不明顯的徵兆,其實已經中風了卻不自知而延誤就醫,最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的就是「不自覺型中風(silent stroke) 」。

 

 

這跟暫時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不同,一般所謂的小中風是指突發性的短暫中風症狀,例如突然大舌頭說話遲鈍或理解有障礙,通常發作時間只有幾分鐘或數小時,且在24小時內會完全恢復。不自覺型中風的症狀卻不典型,通常是大腦皮質下的小血管堵塞,也許症狀輕,但卻可能是嚴重中風的前兆,新光醫院神經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連立明指出。

連立明曾針對新光醫院13693例健康檢查結果進一步分析發現,其中711人(5.26%)已經出現腦梗塞,卻有643人(佔90.4%)完全無自覺症狀,但是在腦部磁振造影檢查下卻看到局部缺血中風的病灶,這些都是將來再度中風的高危險群。

國外研究顯示,不自覺型中風最常看上老年人、高血壓患者、腰圍大(肥胖)以及頸動脈硬化嚴重的人,其中,發生在50〜60歲的機率約3%,60〜70歲約6%,70歲以上則高達21%。

也因此,連立明建議40歲以上家族史有腦中風、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壓、糖尿病的人,應考慮接受核磁共振檢查(MRI),可早期發現或評估是否有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微小梗塞、腦腫瘤、腦血管異常、血管瘤、腦萎縮、腦實質病變等。

容易被忽略的中風症狀

● 間歇性跛行,俗稱「腳中風」,例如原本可走2公里的人現在走沒多久就腳痛到走不下去,需要站一下下等血液回流之後才能繼續走,「很可能是周邊血管動脈硬化,」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龍提醒,這種症狀經常被忽略。

● 突然一隻手或一隻腳舉不起來但沒有伴隨痛或麻。

● 很厲害的暈眩,暈到走路不穩、不想說話或口齒不清。

● 視力模糊,突然一邊看不清楚,俗稱「眼中風」,好發於50歲以上。

主要是視網膜靜脈受硬化動脈壓迫血流阻塞或產生血栓,導致視網膜水腫、出血或缺氧,台北榮總視網膜科主治醫師楊昌叔提醒,一旦出現過眼中風,將來發生真正中風的機率也隨之升高。

建議50歲以上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抽菸、青光眼病史者至少每年作一次完整的眼睛檢查,包括眼底鏡檢查、螢光眼底血管攝影檢查、光學同步斷層掃描。

● 頭痛到出現嘔吐、噁心、怕光、怕吵或視野有盲斑擴散、物體變形、視線模糊等。

● 耳朵一邊突然聽不到。

● 癲癇。

● 複視。

 

hoyichen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54961487948343&set=a.143556689088826.27873.115157341928761&type=1&relevant_count=1

 【年輕人當心 ! 中風就看 6 症狀】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0/14704

 

 

6個小症狀 當心小腦中風上身

頭暈想吐、走路不穩,原以為是天氣太熱引起中暑嗎?當心是小腦中風找上門!醫師指出,小腦中風雖佔少數,但由於病程發展快速,恐傷及腦幹,萬萬輕忽不得,尤其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家族史,習慣抽菸、喝酒的人屬高危險族群,日常應仔細注意6個症狀,嚴重的話需儘快就醫治療。

 

不自主頭暈想吐,當心小腦中風找上門。
不自主頭暈想吐,當心小腦中風找上門。

 

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醫師吳國棟表示,日前一位患有高血壓的64歲女士,平時有定期服藥治療,但近日發現頭暈不適合併噁心嘔吐,還有步態不穩的情形,到耳鼻喉科檢查才赫然發現是小腦中風。他說,台灣的急性腦中風當中,缺血性腦中風佔約70%,其中類型以大腦占大多數,小腦的情況則較少,然而小腦中風卻絕不可輕忽。

6個小症狀 你犯了嗎?

吳國棟醫師指出,尤其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家族史,習慣抽菸、喝酒的人,容易造成後腦血液循環差,都屬高危險族群,當遭受中風威脅,恐連帶影響腦幹、小腦和大腦後方等重要器官,且病程發展迅速,嚴重的話甚至連腦幹也受損,呼籲平日應特別注意6個小症狀。

  1. 無故頭昏、暈眩。

  2. 食慾不振,常感覺噁心想吐。

  3. 走路容易不穩,若是右側小腦中風,患者走路會不由自主往右走;左側小腦梗塞,患者則會往左走,無法走一直線。

  4. 姿體不協調,例如穿衣服扣釦子、或是吃飯拿筷子時,會有一邊非常不順。

  5. 手不時顫抖、不自主晃動或沒力。可測試閉眼,並將雙手平舉維持10秒左右,若其中一隻手會不自主下垂,則就要特別小心。

  6. 口齒不清、吞嚥困難、臉部麻痺、呼吸困難時,屬合併腦幹中風的現象。

頭暈無力 快量血壓!

吳國棟醫師強調,就像是有高血壓病史的患者,應定期監測血壓變化;若高危險族群發現有頭痛、血壓在短時間飆升,就要特別注意,趕快量血壓,血壓為一項相當重要的指標。

另外,年輕人有時也會出現小腦中風,絕大多數是因不當的外力造成,常見情況為外傷、推拿不當導致椎動脈血管剝離引起,因此按摩、推拿時要保護好頸椎,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健康生活 從5個小訣竅開始

提醒民眾若出現上述症狀,因儘快就醫治療,平日也要遵循5個生活習慣,包括:戒菸、戒酒;減重;運動;改變飲食習慣,清淡少油辣;跟學習面對壓力,放鬆心情,確保身體健康,中風不來犯!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8/13483

莫名常心悸 當心中風找上你

你曾莫名心悸、心跳不規律嗎?醫師指出,若頻繁出現心悸、心跳不規律等疑似心房顫動的情形,當心中風找上你;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統計,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出5倍,死亡風險更較一般人多2倍,臨床上每3位患者就有1人出現中風,全台約23萬人因心房顫動,深陷在中風危險之中。

 

常出現心悸、心跳不規律,當心為心房顫動高危險群,恐增加5倍中風風險。
常出現心悸、心跳不規律,當心為心房顫動高危險群,恐增加5倍中風風險。

 

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內科醫師林中行指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因為心房顫動讓心跳忽快忽慢,使心房收縮功能不佳,心臟血流不順,產生較大血塊,當血塊從心臟衝出,就容易導致梗塞性中風,嚴重甚至癱瘓、動作遲緩。

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統計,心房顫動患者每3人之中就有1人會出現中風,比一般人高出5倍的中風風險之外,更比一般人多出2倍死亡風險。且在腦中風患者中,每6人就有1人與心房顫動有關。全台約有23萬人因心房顫動深陷中風危險,相當於每5小時,即新增1中風病例。

早期治療 預防中風威脅

林中行醫師強調,心房顫動的發生率隨年齡增高,該患者的年齡即是高危險族群;心房顫動患者佔65歲以上人口約5%,80歲以上則高達10%。若引起中風,半身無力、失智、長期臥床等後遺症都會造成親人極大的負擔,同時增加龐大健保支出,因此及早治療預防中風非常重要。

林中行醫師建議,若出現心悸或心跳不規則等疑似心房顫動的情形,即早至心臟內科就醫,若診斷確定,確實配合醫師依個人風險給予的抗凝血藥物治療,就能降低未來中風的危險。

平日在飲食方面應注意營養的攝取,宜多吃豆類、瘦肉、魚類、雞蛋與新鮮蔬果,蛋白質、維他命都應多量攝取;此外,飲食宜清淡,以容易消化吸收者為主,最好少量多餐、忌吃辛辣、油膩或喝咖啡、濃茶等刺激性的東西,也要避開菸、酒等刺激物。

另外,應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與充足睡眠,適當的運動,像是散步、做伸展操、打太極拳、練氣功等,都是適合心悸患者的運動,有助於強化患者的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發作。若是藥物引起的心悸問題,宜和醫師討論停藥或另選替代性藥品。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69/10495

消除疑難雜症 高血壓Q&A

減輕不安與消除疑難雜症的高血壓Q&A

Q:我很瘦而且很年輕,為什麼會得到高血壓呢?

A:高血壓發生的原因是因為所處的環境與生活習慣、個性、氣質等,隨著原因不同,高血壓類型也不同。

 

 

如果大家好好地觀察並回想自己的血壓何時會升高,相信一定可以找到自己得到高血壓的原因,並且能夠戰勝它。

就算是年輕而且又瘦,也有很多人得到高血壓是因為持續性壓力與慢性疲勞、心理不安或是因為不滿而引發過食、暴食等原因。我要再次說明的是,過度的緊張或是興奮的話,我們的血管也會因為緊張而變硬,然後收縮。

這時,當然血壓就會上升,形成我們說的高血壓現象。所以,大家不只是要管理外在的身體,還要管理內在的心理。

有句話說,所有的病都是從感冒開始的。但是所有的病的共同原因之一就是心理的壓抑(壓力)。

人類的心如果覺得累的話,免疫力就會下降,血壓也會上升。尤其是平常有過度完美主義傾向的人,雖然事事做得仔細又完美,但是因為壓力對於身體和心靈的健康有害,也有可能會演變成高血壓。因此大家應該要培養心理的免疫力,努力地預防高血壓。

Q:大家常說「高血壓=中風」,中風或是麻痺前,會有什麼徵兆嗎?高血壓和中風有什麼關聯呢?

A:頭部劇烈疼痛或是偏頭痛,頸部僵硬或是有噁心症狀時,可能是3年內會中風的前兆。

所謂的高血壓,是指因為血流量增加,心臟在進行幫浦運動時,必須要以更大的力量來將血液推送出去所產生的現象。

膽固醇或是中性脂肪堆積在動脈壁中,因為血管變窄,血液流通不順暢也會導致血壓上升。

還有老化與下半身肌肉變弱,如此下半身的血液要運行到上半身時也需要更大的衝力,因此也會產生高血壓。像這樣在身體四處的血液,都往最上方的腦部聚集而溢流出來的狀態,稱為腦溢血(腦出血、腦梗塞)。

對中風(腦死)而言,比起腦本身的問題,絕大部分問題都發生在下半身。因為運動量不足或是因為冷或寒氣(風邪)而導致應該留在下半身的熱氣或血液往上跑,腦中被壓力或熱氣擠滿而引起的現象。

所以我要再次強調,中風可以說是因為寒氣而引起的疾病。因此,生活在熱帶地方很少中風而且長壽的人很多,這是因為氣候溫暖,隨時都能到外面去活動與運動的緣故。

中風的早期徵兆如下︰

  • 持續性頭部劇痛或是嚴重偏頭痛。

  • 臉經常潮紅,尤其是流汗時,只有臉的一邊會流汗。

  • 覺得頭重又暈,或是頸部僵硬。

  • 噁心現象、口乾、容易受驚嚇、嚴重失眠。

  • 拇指和食指有麻痺現象或感覺異常。

  • 脈搏快,在皮膚近處能感覺到脈象。

  • 尤其是脈象疲弱無力的話,3年內可能會中風。

希望大家能好好地參考中風的症狀,如果有類似的症狀的話,一定要就近到附近的韓醫院去接受專門的諮詢比較好。

hoyichen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Article.aspx?id=50908&path=e

 

 美國《哈佛商業評論》探討:為何聰明人表現不如預期?

                注意力當機

你常有錯覺,自己變笨,或記憶力變差,這,可能是真的。一種新的辦公室瘟疫症,正讓我們越來越忙、變得憂鬱,若你還想透過「多工」工作術拯救人生,你,只會更窮忙。

「分心病毒」擴散,害大腦當機!
 
「分心病毒」擴散,害大腦當機!(攝影者.程思迪)

別人說話的時候,我總會忍不住低頭檢查信件?

老闆交代下午要發出的會議通知,到下班才想起?

上班時總坐不住,一下起身倒水、一下要參與隔壁聊天,一下又忙著回簡訊?

自己越來越容易忘東忘西?

如果你已經持續好一陣子有上述症狀,你可能已罹患職場最潮流行病:成人注意力分散症(Attention Deficit Trait)。

它絆住你的工作效能

智商下降,甚至可能被炒魷魚 

「注意力分散症」的殺傷力遠超乎你我想像。

影響一:你有二八%的工作時間其實被浪費掉。美國是全世界注意力分散症最嚴重的地區,根據有三十年經驗的資訊顧問公司Basex在二○○五年的調查,平均每位白領階級一天要花二八%(約二.六八小時)的工時分散注意力,若以平均每小時薪資二十一美元計算,估算至二○一○年,因注意力分散的損失達七千五百一十億美元,相當於台灣全體上市公司的市值。

影響二:智商下降十點。英國倫敦大學心理治療機構(Institute of Psychiatry' University of London)針對八十個臨床個案所做的追蹤調查發現,在工作中被打斷、回覆各式訊息的人,面對工作的智商下降十點,相當於整晚沒睡造成的影響,甚至超過吸大麻。

影響三:丟掉工作。美國雜誌《快公司》(Fast Company)在二○一一年五月曾經報導,美國一年有五%的IT工作者因為注意力分散而失去生意或惹惱客戶;三%因此丟掉工作。此外,你的工作效率將因此降低兩成。

如果你總是覺得,自己的決策越做越多,但品質越來越差,甚至記憶力也在變差,你可能已經陷入「注意力分散症」的漩渦。

這是一場現代的辦公室瘟疫,你我都隱約察覺,卻未曾正視。 

hoyichen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枕邊人鼾不停當心呼吸中止

 

天啊!打呼吵死了。(設計對白)

冬天容易誘發鼻過敏,呼吸受影響可能導致睡眠時打鼾,但如果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引起的打鼾可就要當心了。台北長庚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李立昂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導致短暫缺氧,增加心臟負荷,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高,短期內也有害睡眠品質、白天沒有精神,且這類患者多數對症狀沒有自覺,若非家人提醒,常很少主動就醫。
報導╱王璐華  攝影╱楊明龍
部分圖片╱資料照片


李立昂醫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會不自覺暫時停止呼吸,不僅身體各器官缺氧有可能造成慢性傷害,短期也有生命的危害,建議1周打鼾超過5次就要警覺,或者總是感到睡很久卻無法恢復體力者,也可到睡眠中心做綜合評估,對症找出病因、治療。


【這樣做】睡不好應檢查

睡眠呼吸中止主要為入睡後,調控自律神經的肌肉失去功能而停止呼吸,當大腦感到氧氣缺乏時會開始掙扎,患者常會打鼾到一半停止呼吸約10秒,然後翻來覆去甚至坐起來,但醒來卻沒有印象,睡眠品質卻已被影響。李立昂醫師表示,這類患者多數是經家人提醒才來求診,建議若有睡眠品質不佳,或是常常睡了一晚仍感覺精力未恢復者,可就診透過醫師找出病因。



周鼾5次就醫

打鼾不等於睡眠呼吸中止症,但兩者表現相似無法單靠症狀區分,建議1周若達5次以上打鼾應至睡眠中心就診,透過耳鼻喉科、胸腔內科與神經內科甚至是牙科與中醫的整合評估,找出病因並改善症狀;即使診斷非睡眠呼吸中止症,打鼾對睡眠品質的影響也很嚴重,常使精神不濟,影響工作品質,應積極解決問題。



下巴短易好發

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的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以及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7以上者,口咽狹窄、顱顏發育異常如唐氏症、脖子較粗與下巴比較短的人,都是常見危險因子。因此透過減肥、呼吸道手術等方式減少危險因子,皆有助控制病情,目前呼吸中止症候群的相關手術多數有健保給付,但並非絕對有效,術前可與醫師討論,且術後後續仍須經過評估、確認症狀是否痊癒。



戴正壓呼吸器

對症治療後仍需觀察症狀是否緩解,在此之前最有效的控制是睡覺配戴呼吸正壓器,若治療無法有效改善呼吸中斷也需持續配戴。呼吸正壓器可增加空氣正向壓力,避免呼吸道塌陷而中斷呼吸,健保未給付,價格約2~10萬以上,皆可避免呼吸中斷,但較貴儀器通常可偵測患者的呼氣流量調整壓力,避免影響睡眠品質。



台北長庚醫院睡眠中心 李立昂醫師

【醫師說】

隨著台灣人口逐漸老化,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恐愈來愈多,且睡眠佔人生1/4時間,提醒民眾應正視這個問題,切勿讓疾病影響到生活品質。

 

hoyichen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54/11952

善用檢查 揮別經痛+不孕危機

資料提供/《常春月刊》第360期】 2013年3月13日 08:45

妳每個月來報到的,是「好朋友」,還是「搗蛋鬼」?如果妳本來沒有,卻突然開始經痛、由原本的輕微悶痛變成難以忍受的劇痛,不但生理期痛,就連經期結束還是痛、或是經血量暴增,請注意,這可能是妳的子宮發出的SOS訊號!

 

 

多少女性有經痛困擾?這是個很難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台中榮總婦產部主治醫師易瑜嶠認為,所有調查經痛的統計數字都可能低估,因為不是每一位有經痛的女性都會求醫。而且,有些女人的忍耐力特別強,甚至醫師已從超音波發現「應該會很痛」的子宮肌腺症,患者卻只說:「還好,已經習慣」;或是血色素降到6、7(正常成年女性為12), 應該會頭暈、乏力、心悸,患者卻自覺「經血量還好,沒有不舒服。」

長庚紀念醫院台北生殖分泌科主任張明揚指出,從剛來月經的2、3年就開始經痛,通常是原發性經痛,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年齡增長,到20、30歲之後才開始經痛、或是疼痛加劇、疼痛時間變長、經血變多⋯⋯等,出現和過去經期不同的症狀時,就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導致的續發性經痛,例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這時所要面對的除了疼痛,還可能有更麻煩的不孕問題。

月月痛,需進一步診斷

懷疑經痛可能與疾病有關時,醫師會安排一系列必要的檢查,常見的診斷方式如下:

1.內診:內診(少女亦可以肛診替代) 是生殖器官有無異常的基礎檢查,有子宮內膜異位的病人,在內診時可能會發現骨盆腔疼痛、子宮後傾,最明顯的是接近陰道的子宮韌帶及靠近大腸處的硬結節或突起,這也是引發性交疼痛的地方。

2.超音波:可以發現子宮腫瘤,如肌瘤、肌腺瘤、巧克力囊腫等,除腹部超音波外,必要時可用陰道超音波更深入觀察。超音波是快速且非侵入性檢查,臨床應用很普遍,但診斷上也有侷限,例如很難發現輕度或位於輸卵管及腹膜上的子宮內膜異位,需要安排進一步檢查。臨床上常遇到健檢時照超音波發現卵巢有腫瘤,到醫院複檢時再照一次,腫瘤卻不見了,原來是照超音波時遇到排卵期,不明的腫瘤其實是卵泡,所以,在安排檢查時,可先詢問最適當的檢查時機,以免虛驚一場。

3.CA125:健檢報告上「CA125卵巢癌指標」的名詞常讓女性恐慌,其實月經期、初期懷孕時,CA125數值也會較高,隨著健康檢查的普遍,門診中偶爾會有以為自己得癌症,拿著健檢報告急忙來求診的病人,其實只是虛驚一場。

有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時,CA125也會升高(大於35),可用來追蹤病情發展及評估治療成效,但診斷時不能只靠CA125,必須配合其他檢查。

4.腹腔鏡:腹腔鏡手術需要全身麻醉,是最能夠確切診斷的方法,骨盆腔內狀況可一目瞭然,另一項好處是可以同時進行治療,切除或是燒灼破壞子宮內膜異位病灶,所以,不但被廣泛用來協助傳統檢查的不足,逐漸成為門診檢查之重要工具,在治療方面,也成為婦科手術的主流,能取代大部分傳統開腹手術。

【女人心事】

擔任巿場行銷總監的明麗,工作時衝勁十足,喜歡運動、勤練瑜伽的她,雖然已46歲,還能和高二的女兒穿同樣尺碼的牛仔褲。

但最近1年來,原本平坦的小腹愈來愈「突出」,無論明麗怎麼努力運動還是瘦不下來,而且體力也愈來愈差,以前習慣爬樓梯健身,現在走沒幾層樓就覺得乏力、心悸;更麻煩的是她發現每個月經血量變多、經期也從原本5天拉長為7天,讓經常需要巡視通路、收集巿場訊息的明麗覺得很困擾。

想到自己莫名其妙發褔、體力不濟,經期和以前不同,明麗終於擠出時間去醫院,才知道原來是長了子宮肌瘤。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59/10818

 

經痛怎麼辦?按摩4穴位能緩解

──【「經」常疼痛】專題

經痛是女性最常見的婦科問題,中醫師表示,避免經痛影響到日常生活,婦女可利用自我按摩穴位來緩解經痛,譬如選擇三陰交穴、血海穴、太衝穴,以及子宮等4穴位,同時從事適度緩和的運動,比如散步或伸展操等,可幫助減緩因骨盆腔充血所引起的疼痛。

 

經痛是女性最常見的婦科問題,症狀如手腳冰冷、臉色蒼白、頭暈、下腹痛。(攝影/黃志文)
經痛是女性最常見的婦科問題,症狀如手腳冰冷、臉色蒼白、頭暈、下腹痛。(攝影/黃志文)

 

中醫師陳韻如表示,女性生理期因黃體素造成前列腺素釋放,使得子宮收縮疼痛,這種現象就是經痛。臨床上,月經不順的成因,生理因素如遺傳、內分泌失調;心理因素則為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臨床症狀如手腳冰冷、臉色蒼白、頭暈、下腹痛。

在中醫透過按摩治療痛經時,要用拇指指腹分別揉撚穴位,每個穴位按摩5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宜。一般在經前1周開始,月經來潮後停止。非經期的時候按摩這幾個穴位,可以預防痛經的發生,若結合艾灸對這幾個穴位施治,效果會更好。

 

太沖穴:能夠治療一般的婦科疾病。(攝影/黃志文)
太沖穴:能夠治療一般的婦科疾病。(攝影/黃志文)

 

1. 太沖穴:位置在腳大趾與第二趾之間。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撚右太沖穴,右手拇指指腹揉撚左太沖穴。

功效:具有明顯的疏肝止痛的功效,不僅能夠治療痛經,而且還能夠治療一般的婦科疾病。

 

三陰交穴:能夠緩解所有婦科疾病疼痛。(攝影/黃志文)
三陰交穴:能夠緩解所有婦科疾病疼痛。(攝影/黃志文)

 

2.三陰交穴:位置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功效:具有交通心腎,引火下行的功效,能夠緩解所有婦科疾病疼痛。

 

血海穴:能夠緩解月經期的小腹疼痛。(攝影/黃志文)
血海穴:能夠緩解月經期的小腹疼痛。(攝影/黃志文)

 

3.血海穴: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功效:具有引血歸經,治療血分諸病的功效,按壓血海穴能夠緩解月經期的小腹疼痛。

 

子宮穴:活血化淤、理氣止痛的功效。(攝影/黃志文)
子宮穴:活血化淤、理氣止痛的功效。(攝影/黃志文)

 

4.子宮穴:它位於下腹部,臍下4寸處左右,旁開正中線3寸的距離各一點。按摩時用雙手食指、中指按壓住兩旁子宮穴,稍加壓力,緩緩點揉,以有酸脹感為度。

功效:活血化淤、理氣止痛的功效。

中醫師提醒,月經期間記得要保持外陰部的清潔,以便減少感染的機會,同時應避免過度勞累。另痛經患者在治療中,要注重保暖、忌食生冷;保持情緒穩定、精神愉悅;膳食合理平衡、生活規律,均可緩解經痛。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54/10805

 

經痛溫暖子宮!熱灸敷熱貼片能緩解

許多女性朋友都有經痛的困擾,有部分女性在經痛時甚至痛得無法做任何事情,想吃止痛藥,卻又怕西藥的副作用,想吃巧克力,又怕胖,因此會尋求中醫「熱灸理療」,用熱灸棒在腹部薰艾草緩解經痛。不過,也有人使用「電子敷熱貼片」來緩解腹部疼痛。

 

月經來臨,讓女性腹部出現陣陣疼痛,甚至影響工作。(攝影/黃志文)
月經來臨,讓女性腹部出現陣陣疼痛,甚至影響工作。(攝影/黃志文)

 

中醫師陳韻如指出,發生痛經主要是因為子宮肌肉壁收縮時所產生,分成原發性痛經及繼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是月經引起的自然副作用,患者骨盆腔內生殖系統沒有明顯的病變,而繼發性痛經則是因為潛在疾病引起,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及盆腔炎。

在中醫認為,原發性經痛主要是「寒濕凝滯」、「氣滯血瘀」、「經行不暢」、「不通則痛」導致,很多女性應該有深切的體會,如果經前食用寒涼性食物與冷飲,月經來時就容易出現疼痛。

當經痛發作時,會出現小腹冷痛,嚴重者甚至四肢發冷、面色蒼白等,這些都是明顯的「寒」性症狀。中醫的治療原則是「寒者溫之」,所以用溫熱的艾灸條熏熱腹部,也就是「溫子宮」,能降低經痛。

 

中醫「熱灸理療」,用熱灸棒在腹部薰艾草,緩解經痛。(攝影/黃志文)
中醫「熱灸理療」,用熱灸棒在腹部薰艾草,緩解經痛。(攝影/黃志文)

 

【艾草溫灸】

艾草溫灸是中國的古老的醫術之一,屬於外治物理療法。但傳統的艾灸法使用起來較麻煩,艾條燃燒會產生大量濃煙,拿根艾條熏腹部,要小心避免吸入大量艾煙,很多人不喜歡這種煙的味道,尤其是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聞到艾煙味可能會有胸悶、氣不順等不適症狀。

【電子敷熱貼片】

電子敷熱貼片可增加自身血液循環的速率,是一種自我療癒的基礎。除了可增加皮膚表層的溫度外,還可調節血管擴張、增加血液流量、促進代謝廢物排除、鬆弛肌肉及舒緩疼痛的效果。利用醫療航太級碳纖維布技術,透過貼片,將電能轉化為熱能,藉由中醫「熱灸理療」,緩解腹部疼痛。

中醫師也提醒,經痛時可用熱敷於拇指臍下4橫指的部位20至30分鐘,能減輕經痛。喝點溫熱的水,或多休息、多睡覺,讓自己舒服放鬆。 也可用平時則可洗熱水澡來幫助骨盆腔的血液循環,飲食上則要注意補充維他命B1、B2、C、E。

【經痛飲食禁忌】

1.忌食寒涼生冷食物:會使血液寒凝,不通則痛,容易引發痛經。

2.忌食刺激性食物:性味辛熱之物,對於溫熱証型或內熱証型的痛經患者應禁食。

3.忌食酸澀食物:酸性食物具有收斂、固澀的特性,食用後易使血管收斂、血液澀滯,不利於經血的排出,造成經血瘀阻,引起痛經。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0/5355

女性月月難安 對症拔罐緩解經痛

──【「經」常疼痛】專題

 

 

經痛

經痛是指經期前後或經期期間,出現的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心、嘔吐、全身不適等現象。經痛分為原發性經痛和繼發性經痛兩種。

原發性經痛又稱為功能性經痛,指生殖器官並沒有明顯異常而出現經痛的現象。繼發性經痛則是由於生殖器官的病變導致的經痛,如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炎、腫瘤等。

  • 診斷

原發性經痛的診斷

  1. 初潮後1至2年內發病。

  2. 在出現經血或在此之前幾個小時開始有疼痛感,疼痛持續時間不超過72小時。

  3. 疼痛性質屬痙攣性或類似分娩產痛。

  4. 婦科雙合診或肛診陰性,可得出原發性經痛之診斷。

    • 選穴及治療方法

單純火罐法1

所選穴位:次髎、關元、歸來、三陰交、足三里

治療方法:在患者來經前2至3日或者來經時,採用閃火法,將火罐吸拔在上述穴位上,留罐15至20分鐘。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

單純火罐法2

所選穴位:中極

治療方法:讓患者取仰臥位以充分露出穴位,然後用轉火法進行吸拔,使患者局部皮膚有抽緊感。如

果在施治5分鐘後疼痛並沒有減輕,那麼施治者可用手握住罐底上下提拉,注意提拉罐具時不可離開皮膚。提拉火罐時間以半分鐘為宜,這樣可以有效改善疼痛處的肌肉血流情況,得以緩解疼痛,最後留罐15分鐘。這樣的治療每日1次,2至4次為1個療程。

 

 

hoyichen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15180

女性補血調血 4個調養階段

資料來源/99健康網】 2013年8月23日 11:30

女性每個月還有一些特殊的時期都會損耗血液,那麼女性要如何補血調血呢?調血補血 的最佳時間是什麼時候呢?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女性的月經、懷孕、分娩以及哺乳等生理特點皆易耗損血液,所以相對容易處於血分不足的狀態。因此,女性養生首先應重視保養氣血。血足才能使面色紅潤亮麗、精神旺盛。根據女性的生理特點,在一個月中,可以分成四步進行不同的調養。

 

女性每個月都有一次要血氣大傷,可依照生理周期調養身體。(圖片提供/99健康網)
女性每個月都有一次要血氣大傷,可依照生理周期調養身體。(圖片提供/99健康網)

 

1.月經期(月經來潮的5~7天)。

此時,經血以「通」為主。月經期間,經血排出順利與否,直接關係身體日後的恢復。女性這個時期的養生以「暖」為主,忌吃辛辣食物,否則會導致經血量增多。同時也不能吃寒涼的食物,以免凝血、滯血。還要注意保暖,肚臍、后腰和腳心特別不要著涼。夏天,女性在月經期要盡量穿上襪子。

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經期可以用四物湯來調理。四物湯是中醫養血、補血的一個經典方劑,由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四味藥材組成。都有養肝的功效。經期女性可以將四味藥各15克,加水煎煮,早晚空腹飲用。

2.陰長期(月經結束後7~10天)

月經剛剛結束,陰血相對虧虛,因此稱之為「陰長期」。此時養生要以滋補肝腎為主,促進陰血逐漸充足,為下次月經做好準備。有兩點必須注意,一是要避免熬夜,因為熬夜會暗耗陰血;二是女性在這個階段依然不能貪涼,如果此時隨意吃寒涼食物、經常熬夜,輕則容易引起內分泌失調及月經紊亂,重則影響孕育。

這個階段可以在煲湯時添加一些滋陰養血、滋補肝腎的藥物,如女貞子、桑葚子、枸杞、當歸等。但是,如果脾胃不好,消化功能弱,建議不要多吃此類滋補藥物,或者吃時添加一些健脾開胃的藥物,比如砂仁、陳皮等。

3.排卵期(兩次月經中間的3~5天)。

古人總結認為,女人在一月之中必有一天,會感到身體微微發熱,並伴有較多的透明、拉絲狀白帶綿綿而下,這正是為懷孕做準備的時期。隨著體內陰氣不斷上長,逐漸進入由陰轉陽的過程,女性的性衝動增強。

這個階段的養生,要注意保持情緒穩定,不要過於激動。排卵期的時間比較短,準備懷孕的女性可以在這兩天安排性行為,同時要保持樂觀、穩定的情緒,對受孕非常有益。在飲食上,可以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加一些溫陽活血的藥物,荊芥、丹參、肉桂等,可促進排卵。

4.陽長期(排卵後至下次月經來潮前的5~7天)。

到這個時期,女性就處於陽長期了。女性子宮內陰血旺盛、陽氣充沛,為受孕做好準備。這個時期,女性一定注意不要受涼,不能吃冷飲等溫度低的食物,有些食物本身寒性大,比如梨、葡萄、山竹、西瓜等,此時也要盡量不吃。可以多喝一些淮山藥粥,以健脾、補腎氣。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59/15024

吃補調經 月經期少碰6地雷補品

──【月事來,安啦!】專題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3年8月14日 12:42

每到生理期,女性容易因大量流失血液和營養素,身體變得虛弱,經常有精神緊張、失眠、腹部疼痛等不適症狀,因此平時應該特別注重身體保養,每日補品不間斷,但中醫師提醒,月經期不宜吃太補,以免行氣過強造成子宮異常收縮,引發更嚴重的經期困擾。

 

許多女性為了調經,常服用人參、黃耆等補品,但中醫師提醒月經來潮時應避免吃補氣或補腎陽的藥品,以免行氣過旺影響子宮收縮。
許多女性為了調經,常服用人參、黃耆等補品,但中醫師提醒月經來潮時應避免吃補氣或補腎陽的藥品,以免行氣過旺影響子宮收縮。

 

月經順順順 養生重活血理氣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從中醫理論解釋,月經是透過「瀉」的方式排除體內老舊廢物的過程,也是重新啟動生理循環的起點,平時需注重行氣活血才能維持循環順暢。

一般來說,月經來潮前,女性可多攝取有助於活血理氣、養血化瘀的藥物,促進排經順暢,減少氣血瘀滯、腹部疼痛等不適;若常有經前症候群困擾者,則可經專業中醫師診斷評估,在加味逍遙散中酌加香附、鬱金、丹參、益母草、木香、烏藥、川芎、淮牛膝等藥材,幫助調經、理氣,改善疲勞、失眠、焦慮、胸部脹痛、情緒低落等不適。

若是但若經前症候群合併屬於虛症患者,平常則宜使用加味逍遙散、當歸芍藥散幫助養血,且避免使用補氣、提氣的藥材,以免反致負面效果,月經來潮更不適。

月經來潮別亂吃 當心補品變地雷

陳玫妃中醫師表示,女性在平常可吃些補氣、補腎陽的補品幫助調經,但月經期應避免吃太補,包括四物湯、八珍湯,都應該忌口,以免補過頭反而抑制子宮收縮,造成出血量減少,或突然大增的兩極化現象。若要食用,應選擇在經血只剩一些些咖啡色殘量時,再行進補。

★ 行經期6大常見地雷補品

  1. 人參:人參是補氣聖品,被視為可治百病的「藥王」,具有補充元氣、增進體力、促進氣血循環之效,而現代醫學也研究發現人參含有多種人參皂,具有抗衰老、降血脂、抑制癌細胞生長等作用,但對月經期的女性來說,人參太補,反而會造成子宮異常收縮,加重身體不適。

  2. 紅參:屬於人參的熟成品,藥效更勝人參,兼具補氣和補腎陽的功效,但月經期服用反而會影響生理周期的規律性。

  3. 黃耆:主要作用是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是常見的養生藥材,但因補氣的效果不錯,月經期應避免食用。

  4. 肉桂:是補腎陽的常見藥材,可散寒止痛、溫經通脈,但月經期不宜食用。

  5. 附子:同樣是補腎陽、散寒止痛的常見藥材,平常吃具有養生之效,但月經期間應禁用。

  6. 鹿茸:具有滋補、強壯、補腎陽的作用,是針貴的中藥材,對虛弱、神經衰弱頗有助益,但不利於做為婦女月經期之補身藥品。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59/14888

 

5個小方法 助孕遠離婦女病!

──【助孕撇步】專題

卵巢、子宮不健康,當心婦女病上身!中醫師指出,現代婦女壓力大、常熬夜,甚至冰品冷飲不忌口,讓子宮、卵巢徒增負擔,健康跟著拉警報,對於女性來說,若這兩個器官沒顧好,不僅容易產生經痛,還會導致機能失衡,難以受孕,想要照顧子宮與卵巢的健康,從日常生活中力行5個方法開始。

 

平日若不注意子宮、卵巢保養,當心婦女病上身。
平日若不注意子宮、卵巢保養,當心婦女病上身。

 

第1招:勇敢向冰品冷飲說NO

人氣美女張文馨醫師指出,為了要保護子宮與卵巢,女性應勇敢向冰品、冷飲與寒性食物說「不」,尤其是有痛經體質的人,在經前1周到行經期時,更是一口都不能沾。寒性食物有西瓜、水梨、柚子、葡萄柚、椰子、過量的生菜及生魚片、螃蟹、石蓮花、蘆薈、火龍果、香蕉等也要少碰。

第2招:多喝溫開水,選擇平、溫性食物

清淡甘平的食物,最適合女生食用,而多飲用溫開水則可幫助新陳代謝,排除體內毒素。像是蘋果、葡萄、柳丁、木瓜、草莓、芭樂、楊桃、百香果、枇杷、李子、黑木耳、花椰菜、高麗菜、山藥、雞肉、菠菜、金針菇、紅蘿蔔、雞肉、魚肉、奶蛋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第3招:寒性體質補老薑;燥熱體質吃嫩薑

薑是體內的除濕機和暖氣機,生薑能發汗去濕,乾薑能暖宮散寒,若是體質偏寒的女性,則不妨多吃「老薑」料理;體質燥熱者,比較適合「嫩薑」料理,因為老薑較辛辣,燥熱體質吃了容易嘴破、便秘、痔瘡等,像是蛤蠣薑湯、薑絲魚湯、豬肝薑絲湯等,都可以幫助去除體內濕寒之氣,溫暖子宮。

張文馨醫師左手指的區域,即為關元穴。(攝影/黃子倫)
張文馨醫師左手指的區域,即為關元穴。(攝影/黃子倫)

 

第4招:放鬆心情,運動調節情緒

負面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子宮、卵巢的機能,找出壓力的來源,從事休閒活動舒緩對身心都有正面幫助,而每周規律的運動,除了能調節生理機能,也可以刺激腦內啡分泌,讓心情愉悅無負擔。

第5招:腹部保暖,勤按穴道

若平常需要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或是天氣寒冷時,不妨可多準備條圍巾包裹住下腹部,或是買個暖暖包或是溫水袋,溫暖體內的子宮與卵巢,促進機能活絡。平常就有經痛的女生,也可以用大拇指按壓腹部的「關元穴」,建議每天洗完澡後按壓至少20下為宜。

張文馨醫師補充,女性們只要平日注意子宮、卵巢的保養,就能活絡兩者機能,預防婦科疾病,也能順利受孕,但對於長時間無法順利受孕者,建議仍須找專業的醫師診治,通過西醫的儀器檢測,加上中醫的體質調理,循序漸進自然能成功受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52160648166392&set=a.178212938894500.43438.177998688915925&type=1&ref=nf


【補充鐵質要吃的好食材】

hoyichen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