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防腎癌要篩檢
50歲起每年做超音波
比抽血更準確
50歲起每年做超音波
比抽血更準確
2008年07月11日蘋果日報
![]() |
北醫附醫泌尿科主任葉劭德說:「腎臟超音波可發現1公分以下腎腫瘤,但無法判定良性或惡性。」 |
腎細胞癌雖然發生率排不進國人十大癌症,但因早期症狀很難被發現,診斷出來時絕大部分都已進入第三、四期屬於末期了,預後情況不佳。
台中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醫師歐宴泉表示,在所有被診斷出來的腎細胞癌中,有40%患者甚至沒有任何症狀,不過也有30%的患者有出現症狀,最常見的就是血尿和後腰部明顯疼痛。
高危險群更需做
腎細胞癌就是指腎癌,光靠抽血是很難檢查出來的!歐宴泉醫師說:「有時1個腎臟已完全壞掉了,血中肌酸酐指數仍可能正常,查不出已罹患腎癌。」所以較好的檢查方式是透過腹部超音波、腎臟超音波、泌尿系統超音波等診斷,每次自費價格約600到1000元。
而且過去門診經驗中發現,大部分轉診來的腎癌患者,多半是在做婦產科、泌尿科、腸胃科做超音波時,意外發現罹患腎癌,所以歐宴泉醫師認為,因腎癌在台灣的平均發生年齡約63歲,若是高危險群如有腎臟病家族史、抽菸、肥胖、常吃不明來路藥物、常吃止痛藥、曾有腎水泡病史者,建議從50歲開始,每年做一次超音波檢查。而目前成人健檢並沒有包括腎臟超音波。

新藥反應率較高
腎癌患者中仍有約30%的人早期有症狀,但並不明顯,須再進一步檢查,所以出現長期血尿、後腰部不明原因疼痛、摸到有腫塊時,應儘速就醫。
另外,因腎癌被發現時通常已是末期,再加上此病經手術後的復發率仍高達25到40%,而最常轉移的部位是肺,其次是肝、腦、骨,歐宴泉醫師也提到,目前已核准用於治療腎癌的多重標靶藥物紓癌特,台灣正參與一項跨國研究,看能否在第三、四期腎癌開完刀後,用來預防復發、轉移。
不過,今年6月甫結束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已公布紓癌特應用在轉移性腎癌的臨床研究結果,發現當作第一線治療藥物時可達到2年以上的整體存活期,但歐宴泉醫師提醒,新藥的完全反應率雖然較傳統療法高很多,但仍有副作用如血壓升高、腹瀉等,最好與醫師先做討論再決定治療方式。
全站熱搜